
图片
七绝 生日思母
金鸡四唱身为客,腊月梅开节欲兴。生日犹思慈母泪,愧无负米卧寒冰。图片
七绝 癸卯冬至别感
才去七天悲未远,节来更觉有余寒。
首年冬至无慈唤,饺子多添鼻一酸。
七绝 别母
七十五年风雨历,人生终是别亲疏。
烟云过往皆成幻,惟见儿孙泪有余。
七绝 癸卯冬至抒怀
节来无雪泪花飞,红日高悬不暖衣。
饺子缝时添一愿,家家有母唤儿归。
图片
2025年10月31日周五晴,学习《孝经》学习《孝经》核心思想感悟阐述
诗人王春法
《孝经》作为流传千古的经典著作,既承载着孔子的儒家思想精髓,更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孝道文化底蕴。它熔铸六经要义,被誉为百世不衰的文化瑰宝。在漫长历史长河中,《孝经》始终被奉为金科玉律,深受帝王将相与平民百姓的共同推崇。这部儒家十三经之一,以孔子向曾子讲述孝道的言论为核心,全篇虽仅一千八百余字、分为十八章,却将"孝"定义为道德根基与教化源头,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智慧。
首先,孝是一切德行的基石与教化的起点。《孝经》第一章"开宗明义"便明确提出:"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,终于立身。"在孔子的认知中,孝道不仅是个人品德的起点,更是社会教化得以展开的根本前提,其践行路径贯穿人生始终。
其次,孝道普适于众人,践行侧重各有不同。孔子强调孝道不分尊卑贵贱,人人皆有尽孝之责。《孝经》从第二章至第六章,分别阐述天子、诸侯、卿大夫、士乃至庶民的孝道规范——地位越高,越需以身作则倡导孝道,为百姓树立表率;第七章进而总结"夫孝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",系统梳理了不同身份者的行孝准则。
第三,孝道乃天地间的自然法则。孔子在第七章深入剖析孝道本质,指出其如同日月星辰的轮转、春夏秋冬的更替,是天地间不可或缺的客观规律,具有至高无上的合理性与必然性。
第四,真孝子需兼顾家庭与社会责任。孔子对孝子的期许不止于家庭层面,更要求其在社会中成为表率。第八章、第九章借古代明王以孝治天下的史实,说明推行孝道可使"天下太平,灾害不生,祸乱不起",强调孝作为"德之本",能统摄万善,圣人以孝教化天下,便是实现圣治的关键路径。
第五,君子教化民众当以身为范。第十二章、第十三章着重强调执政者的示范作用,提出需依循"孝、悌、乐、礼"(礼即恭敬)的次序,亲自践行孝悌之道、传递恭敬之心,如此方能教化民众,最终达到"至德"的圣人境界。
第六,居家行孝是在外建功的基础。第十四章中,孔子进一步论述孝道与事业成就的关联,重申孝顺父母者不仅能够事君为官,更可扬名于世;第十六章还提及孝悌之德不仅能感化世人,更可感动天地神明。
那么作为个体,具体应如何行孝?第十、十一章给出了明确答案:孝子行孝当践行五事,即"居则致其敬,养则致其乐,病则致其忧,丧则致其哀,祭则致其严",并着重强调"罪莫大于不孝"。第十五章中,曾子问:"孝是一味顺从吗?"孔子严肃回应:"当不义,必争之"——无论面对父亲还是君主,若有不合道义之举,都应直言劝谏。
书中特别提及,古人守孝的过程实则是人格重塑的过程。三年不仕,非为消极避世,而是为"修己"蓄力;三年断乐,非为刻意禁欲,而是对哀痛的尊重;三年归隐,非为逃避现实,而是向内叩问本心。在丧亲期间,孝子每日省身反思,追忆父母教诲、审视人生方向,于告别中获得成长。这不仅是一场情感的仪式,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修炼。
《孝经》从"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"到"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",始终以"家为根、孝为本",致力于引导人向善向美,主张社会的和谐与稳定,其蕴含的人生智慧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。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中金汇融-a股杠杆怎么加-线上配资-炒股配资最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