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值“三夏”生产旺季,记者走访多个粮食主产区,发现越来越多产业链上下游主体主动求变,更多“好粮食”,变成“好产品”。(7月9日《人民日报》)
13个主产区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%以上,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。由于粮食比较效益低,一些粮食主产区长期面临“粮财倒挂”情况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“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,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,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,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”,为破解这一难题指明了方向。
农产品深加工提升粮食价值。农产品加工业是连接农业生产与市场消费的关键纽带。河南延津县通过构建“小麦种植—面粉加工—食品制造”的全链条体系,将100万亩小麦转化为近百家加工企业的生产原料,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。这种“原粮—初加工—精深加工”的递进模式,使小麦附加值提升数倍。比如,口水娃食品公司依托本地优质强筋面粉,开发出厚切吐司等爆款产品,年销量超百万单,而原料运输成本较此前降低10%。黑龙江青冈县则将玉米深加工推向新高度:从果葡糖浆到可降解环保材料,从医用缝合线到3D打印耗材,一粒玉米经过“一泡二磨三分离”实现全粒利用,L乳酸等高端产品附加值提升3至5倍,带动全县玉米全链条产值突破106亿元。这种转型升级不仅破解了“卖原粮”的困局,更通过科技赋能打开了工业原料的新市场。
展开剩余58%品牌赋能实现优质优价。品牌是农产品溢价的核心载体。江苏射阳县以“射阳大米”为抓手,通过标准化生产、立体化营销和多元化产品开发,实现品牌价值从100亿元跃升至357.21亿元,稳居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前列。射阳制定高于国标的地方标准,建立“双码溯源”质量管控体系,开发富硒米、糙米汁等功能产品,并通过电商平台覆盖27个省份,年销售额超50亿元。与此同时,延津小麦凭借“中原麦谷”的优势,吸引鲁花、克明等龙头企业落户,形成“区域品牌+企业品牌”的共生体系,品牌价值超百亿元。农业农村部实施的品牌精品培育计划,正是通过这种“品质筑基、品牌赋能”的路径,让射阳大米、涡阳大豆、海安大米等区域公用品牌成为市场信任的代名词,推动优质农产品实现“优质优价”。
产业集群打造规模经济。产业集群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关键支撑。近年来,我国持续优化粮油主产区农产品加工布局,鼓励各地立足优势,建设一批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和产业集聚发展的农产品加工园区,推进精深加工设备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改造。延津县通过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,集聚近百家粮油食品企业,形成“六大产业集群”,实现“面粉—面条—面点—冷冻食品”的链式发展。这种空间集聚带来显著的协同效应:新良粮油与口水娃食品相邻布局,原料运输成本大幅降低;克明面粉与云联社合作社签订订单,带动3000户农户年节本增收500万元。青冈县则以龙凤、京粮两大龙头企业为核心,打造玉米生物发酵产业集群,吸引15家配套企业落户,形成淀粉、糖类、酸类等六大品类的完整产业链,年加工玉米超300万吨,辐射周边县市。这种“龙头企业+配套集群”的模式,不仅提升了产业抗风险能力,更通过技术共享、资源整合实现了规模经济。
当前,我国粮食产业正处于从“量的积累”向“质的飞跃”的关键阶段。要以加工升级延伸产业链、以品牌建设提升价值链、以集群发展优化供应链,让“好粮食”成为“好产品”,让“好产品”带来“好收入”。(作者 章平周)
发布于:北京市中金汇融-a股杠杆怎么加-线上配资-炒股配资最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