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文转自:泉州晚报
一场“返璞归真”的教育实践
□吴志明
近日,河南漯河一所幼儿园冲上热搜,该幼儿园通过创设真实生活场景,让孩子们参与各种劳动课程。当别的孩子奔波在各种培训班路上时,这家幼儿园的孩子已经系上围裙,在院子里筛麦子、揉面、亲手做烧鸡了。这种“返璞归真”的教育实践,不仅是一次教育方式的尝试,更是一次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,为备受“内卷”困扰的教育领域吹入了一股清风。
当前教育环境下,一些人把幼儿园当成人生起跑线,超前学习、功利化竞争愈演愈烈,早教班、兴趣班填满了不少孩子的童年,知识灌输取代了生活实践。漯河这所幼儿园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,孩子们不仅自己动手洗衣服、整理床铺,还参与简单的农活,光着脚丫在泥地里奔跑,在柴火灶前“一展身手”,这样的画面确实让人耳目一新。短视频中孩子们筛麦子、揉面团时专注的表情,以及完成后脸上洋溢的成就感,与常见的沉迷电子设备、困于培训班流水线的疲态形成鲜明对比。
“离开劳动,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。”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,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。在我国,其实劳动教育由来已久,早在2020年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就印发《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》,要求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,并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。2022年,教育部正式印发《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(2022年版)》,将劳动教育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,正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,并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劳动目标。
劳动教育对于孩子来说,不仅是一堂解锁生活技能的劳动课,更是教会他们热爱生活学会幸福的人生课。在真实的劳动中,孩子们锻炼了动手能力,提高了生活技能。当他们共同完成一道菜,还能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与幸福,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,同时也能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劳动的艰辛,从而珍惜家长、学校、社会创造的条件。而在团队协作中,孩子们还能提高和他人友好相处、交往的能力。更重要的是,孩子们在完成一项项任务的过程中,那份因努力实现目标而获得的巨大成就感,无疑将成为童年记忆中那颗最亮的星。
其实,此类“劳动式教学”并非个例。此前,媒体报道过江苏徐州某幼儿园孩子们烙饼、灌香肠、卤猪头肉,引来网友追捧;潍坊某幼儿园缝纫、刺绣、编织样样精通……这些报道无一例外都引起了很大反响,这背后折射出社会对教育本质的集体反思:如何让教育回归本真?毕竟,一切的学习教育,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。在这方面,这些幼儿园的做法展现了一个生动的实践范本,很好地践行了教育家陶行知“生活即教育”的思想。
当然,在一片叫好声中,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些潜在的问题。比如劳动教育应守住分寸,不要异化成表演秀,更不要盲目攀比,避免陷入新的形式主义。同时要在难度和可操作性上科学考量,建立与年龄适配的劳动清单,让劳动强度更符合儿童体能。更重要的是要守住安全底线,将安全措施做到位,保障孩子们的安全,让孩子真正乐在其中、有所收获。此外,由于城乡资源禀赋不同,家庭认知水平各异,对劳动教育应因地制宜,不能简单复制,更不能盲目跟风。
这些幼儿园走红,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示范课。希望更多家长能尊重孩子的天性,倾听孩子的声音,鼓励他们勇敢尝试自己喜欢的事情。也期待更多类似有意义的课堂出现,让孩子们在玩乐中,融入“热辣滚烫”的生活,收获知识和成长,从容地面对未来。
中金汇融-a股杠杆怎么加-线上配资-炒股配资最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